煤自然發火是由于空氣滲漏進入松散煤體,空氣中的氧與煤分子表面的活性結構接觸,發生物理吸附、化學吸附及化學反應,同時放出熱量,在一定的蓄熱環境下,煤體不斷地氧化、放熱、升溫,當煤溫超過臨界溫度后,煤體繼續升溫,達到煤的著火點溫度,最終導致煤體燃燒。
當自燃發生后,大都采取井下局部作密閉封閉隔離的方法,大部分火區并未徹底根治。由于漏風通道多,火勢蔓延而易形成大面積的老火區,給周邊的生產礦井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。為提高滅火效果,縮短火區的滅火時間。通常是在火區封閉后,再向火區注入泥漿、惰性氣體(如氮氣)、普瑞特防滅火材料等,加速火災熄滅。
向火區內注入泥漿,使其包裹煤體,隔絕煤與氧氣的接觸,達到吸熱降溫的目的。一般當隔絕滅火的火區仍有裂縫和孔洞與地表相通,采空區或人員不能直接進入的地點都可使用注漿滅火。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點,只流向地勢低的部位,不能向高處堆積;漿體不能均勻覆蓋浮煤;易跑漿和潰漿,造成大量脫水,惡化井下工作環境,影響煤質。
向火區內注入惰性氣體,可以排擠出火區空氣,使氧含量降低,冷卻火源,增加密閉區內氣壓,抑制瓦斯涌出,減少新鮮空氣漏入并滲入煤、巖孔隙,并為可燃物吸附,阻止可燃物氧化與燃燒。惰性氣體滅火時,如果火區封閉不嚴,漏風量大,惰性氣體大量漏出,不僅不能撲滅火災,還會污染井下空氣。